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22篇
  免费   221篇
  国内免费   61篇
管理学   16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3篇
人口学   53篇
丛书文集   425篇
理论方法论   161篇
综合类   4049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5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69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07篇
  2008年   408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80篇
  2005年   333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文章选取"深圳交警""温州交警""禅城公安""山西交警"和"天津交警"五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公安政务抖音号,通过参与式观察并结合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探讨政务抖音评论区的话语实践.研究发现,公众评论呈现出主题多元化、语言轻松化等特点,且"交流"成份多于"问政",政务主体在回复中使用表情、网络语等元素呈现出其运营理念的"去身份化"转向.此外,公众评论中公众关注点与短视频主题发生偏移,政务主体在评论区多以回应角色呈现,主动设置议题意识较弱;对提问质疑类回复相对欠缺.建议政务抖音号评论互动中应使短视频的多感官优势服务于信息传递,并加强对提问质疑类评论的回应,同时主动对评论进行议程设置以构建互动全链条.  相似文献   
22.
地方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讲,地理学从两个层面研究地方:一是作为空间层级中的地点、位置,二是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品质的空间。当今最炙手可热的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在1975年就曾强调:地方是由经验建构的意义的中心。地方不仅是通过眼睛和思想感知,同时也是通过客观化的经验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感知。因此,作为独特品质空间的地方,正如段义孚所言,其意义在于它是可以感知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视觉、味觉、听觉直接感知,还可以借助文学、诗歌间接感知,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特有的地方意象。尽管可感知的方式很多,但事实上,经典的文化地理研究更愿意直接或间接地采用视觉的方式去获取地方性知识,形成地方意象,力图以“上帝的视角”来考察文化现象的地域特征,分析其地域差异的空间特点。这样的研究倾向当然与我们以往试图用客观、科学的方法认识地方、解释地方,以使我们能够较为直观方便地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及其与区域之间的关系这一理念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无法用文本表达,甚至难于用明确的语言表达的鲜活文化现象,比如气味、声音等,在这样的研究范式下被遮蔽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史地理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原本并不能成为主流研究范畴的声音、图像等,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来。由于声音在感知地方、获取地方记忆中的作用与意义十分关键,从声音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中可以透视出人与地方之间的关联。因此,本期专题的两篇文章,试图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声音在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意义。《地方、政治与声音景观:近代陕北民歌的传播及其演变》从声音景观的角度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近代中国政治的运作下,从一个地方性的声音景观,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声音景观。作者透过陕北民歌在传播过程中的去地方性的表象,体察到它正是通过与中国共产党及其根据地关联,而一直维持着与陕北地方之间的密切关系。声音与地方之间的勾连跃然纸上。《晋陕蒙汉族民歌核心区析论》以经典文化地理学的方式,分析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区的汉族民歌及其分布,在复原其地域特征及其内部区域差异的基础上,从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特点、政区设置和方言分区等因素,剖析这一汉族民歌核心区形成的基础。声音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昭然若揭。这两篇文章所研究的区域相近、主题类似,但由于切入点不同,更因为两位作者分别来自历史学和音乐学,有着不尽相同的研究旨趣,因此两篇文章所呈现出的文化地理面貌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这样的学术对话,对促进跨多个一级学科的历史文化地理学发展大有禆益,同时也展示了学科交叉融合所带来的学术进步和学术魅力。至于两篇文章的细微之处所表达出的作者的观点与洞见,还望读者详加审视,并给予教正。  相似文献   
23.
2018年3月,日本发布新的《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这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70多年来,对高中课程最大规模的一次修订,体现了日本高中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标志着日本从此告别“宽松教育”而走向“生存能力”教育。由“历史综合”“日本史探究”“世界史探究”组成的新高中历史课程,立足“人”的发展,构建了“必修+选修、通史+专题”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加突出本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课程学习倡导“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日本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设置及特点启示我们,高中历史课程编制应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横向关联,课程内容应体现探究性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24.
以“文摊文学家”身份走入启蒙大众行列的赵树理,内心充满了对大众的感情。而“方向”的确立,赵树理创作活动置于由意识形态、新的文艺规范及“名人”、“干部”构织而成的聚光灯下,为了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选择农民文化为农民启蒙的赵树理,这时表现出他对“文学范式”“名利”的游离及对业余创作的提倡,来实现他的知识分子独特性的社会实践角色。  相似文献   
25.
扶贫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诸多限制性因素导致其自身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存在对起始物质资产和人力资本交织的最低需要,即投入的“关键性门槛”.从长期来看,提高人力资本是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无法实现人力资本短期飞跃的现实情况下,则需要关注深度贫困地区外来物质资产的介入.西南M县H村展开的扶贫实践表明,用外来物质资产暂时替代人力资本,通过人工干预扶贫措施来实现村庄产业扶贫的成效显著,结果显示,H村的产业扶贫不仅带来了主营产业收入,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外溢收入,H村采用干预扶贫措施农户的收入显著高于未采用干预扶贫措施的农户.研究表明外部援助对于深度性贫困群体脱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摆脱深度贫困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输血”资源到“造血”功能的转化,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26.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健全之“人”。从生命化教育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古典教育观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强调生命具有理性和超越性,倡导生命交往式的师生关系,教育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近代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人文主义运动“点亮”生命,在教育场域中体现为自然教育思潮强调个性化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文化修养。现代科学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发展态势,极端的科学理性和工具理性导致独特生命个体的价值被漠视,教育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照。在回望人类思想宝库中蕴藏的生命教育思想,反思现代性教育潜藏问题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新时代的生命化教育,以使教育更好地培养具有情怀和个性,更好引领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7.
尝试将浸入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理工科全英文教学中,探讨浸入式教学环境下的高校理工科全英文教学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总结浸入式教学环境中高校教师应遵循的一般方法和规律,配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教导学生掌握理工科专业知识,提升理工科专业所需的实际应用技能。促进理工科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从而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英语交流能力,并能实时捕获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理工科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8.
《原儒》批驳道家思想的主要理据是圣王模范与大易准则,主要理路是通过孔子儒家的正统观念的疏导与其经典文本的大道全体的诠释,及天人、心物的具体问题求解。总体看,道家思想先天不足,遭遇体用二分的认知困境;其后学主张维护帝制也迷茫本源,遮蔽儒家的大易融贯新论;但其宇宙论与儒家同一宗祖、齐头并进,为实际影响传统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要思想势力。具体辨析其显学为老学与庄学,前者是开创者,与儒学在心物问题认识上高度一致,而本体理解上有实质差别,导致其本体隐显的阻隔;后者是光大者,其理据未真正自觉到孔子儒学的阳刚本性,但《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为孔子儒家的学术思想要领。二者归根于孔子儒学,获得本体支撑与雄壮力量,以免陷于枝用、虚荡。  相似文献   
29.
刑事证明责任内涵应当包含“评价要素”,对于特定事实,证明责任承担者所举证据仅需要达到说服法官相信事实可能成立之程度。分配证明责任应当遵循证据所持、证据距离与诉讼效率等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量刑事实的证明责任进行区别对待,对公诉机关和法院的证明责任规定也不尽合理,更未规定证明责任转移规则。为最大程度实现量刑公正,应尝试对我国量刑事实的证明责任进行体系性完善,合理规定控方、被告人与被害人的证明责任,对立功、认罪认罚等量刑事实创设证明责任转移规则。  相似文献   
30.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期末测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消极影响;相关教师责任心不够强,测试理论水平、实践水平相对低下。批判语言测试主张从广阔的社会视域解决这些问题:敦促期末测试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努力;实现语言测试专业化;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把对学习者的评价贯穿于英语学习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